专家论坛

林忠钦:以优质制造破解质量困局

发表时间:2017-09-13 11:00:10

  作者:文/林忠钦

 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,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,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,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,但总体上大而不强。 
  当前,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,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。各种生产要素成本越来越高,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,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。反观传统制造强国,凭借着技术、人才等优势在先进制造、工业互联网等高端领域抢占先机。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挤压,一系列内因和外因交互交错。我国经济正迈入新常态,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。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需要把握好优质制造这一突破口,破解制造业质量困局,实现制造业质量的根本突破。


“造得出,但造不好”

  总体上,我国制造业质量效益不佳。据统计,我国质量损失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约为2%,平均每年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,远超发达国家(日本约为0.76%)。国际上常以出口单价衡量出口商品质量,目前我国平均出口单价为12.76美元/千克,远远低于德国(53.58美元/千克)、日本(29.72美元/千克)、美国(18.72美元/千克)等发达国家水平。
  再如,2016年,来自中国的产品(消费品)占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(CPSC)发布的召回通报总数的53.6%,占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(RAPEX)发布的召回通报总数的50.8%。在近期公布的财富500强企业中,中国入围制造企业的利润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。“中国制造”徘徊在价值链中低端,质量效益亟待提升。
  《中国制造2025》指出,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,坚持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。没有一流的制造质量,制造强国不可能实现。“制造强国”的内涵特征是拥有规模效益并举、位居世界前列、具备良好发展潜力。在构成制造强国的指标体系中,一级指标包括了规模发展、质量效益、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共四个指标。前两个指标体现了产业实力,后两个指标体现了产业潜力。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.1951、0.3620、0.2116和0.2313,凸显了质量效益的重要性。中国工程院发布的《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》显示,我国制造业的质量效益指数尽管增速明显,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,仍有不少差距。
  从供给侧的视角来看,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不合理,低端产能过剩,优质、有效供给能力不足,质量提升动力不足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国是“制造大国,品牌弱国”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中国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制造企业仅保持在5至6家,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产品不多。继奢侈品之后,马桶盖、电饭煲、感冒药、纸尿裤等日常消费用品已成为国人海淘和海外抢购的新目标,消费外流对我国制造业和消费提升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。
  我国制造业质量效益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最根本原因还是制造业整体质量欠佳,没有形成品牌优势,“造得出,但造不好”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。另外,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逐渐减弱,制造业的成本越来越高,企业税费负担也较重。世界主要的出口经济体中,制造成本主要呈现为四种发展态势:压力重重、失去阵脚、态势平稳和表现突出。我国处于压力重重的发展态势。
  当前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,必须牢牢将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,牢牢牵住质量效益这个牛鼻子,以质量效益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,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,不断提高质量、效益和竞争力。通过综合施策,以质量效益为突破口,提振企业家做强实体的信心,让实体经济真正“实”起来,才能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。 

面临四大难点

 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如何做到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?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就提出,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”。“三个转变”的重要论述,立意高远、思想深刻、内涵丰富,指明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,明确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宏大目标和具体要求。
  但目前的制造质量与效益提升依然面临困难,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  一是基础能力薄弱,发展滞后。长期以来,我国相当部分关键基础材料、核心基础零部件(元器件)不能自给,大量依赖进口;国产核心基础零部件(元器件)可靠性低,性能和质量难以满足主机需求,致使主机面临“空壳化”困境。工业基础能力薄弱,基础环节的缺失造成我国工业长期依赖进口,工业基础能力问题解决不好,导致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受到制约。
  二是质量技术基础问题比较突出,质量技术国际话语权较弱。我国被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仅为美国的53%,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总量的0.96%,检验技术储备能力较弱,检验检测“检不了、检不准”的问题突出,高端测量仪器仪表、高性能检测系统和仪器基本依赖进口。
  三是缺乏综合高效的质量治理机制,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尚未形成。包括质量工作体制不健全、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,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以充分发挥,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、服务配套功能、信息反馈功能、调节激励功能不足。在一定程度上,既影响了政府管理效能,又制约了企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。
  四是缺乏高素质的质量人才和工匠精神。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是提升质量的基本保障,是守住质量安全底线、促进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。目前我国高素质的质量人才和工匠精神匮乏。反观发达国家,都极为重视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,在质量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质量专业教育体系,对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。
 
瞄准优质制造突破口

  破解制造业质量困局,提升质量效益,需要通过实施优质制造工程,从根本上取得质量提升的突破,扭转目前的质量效益劣势,方能在经济新常态下赢得新的竞争优势。
  其一,优质制造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,是《中国制造2025》能够实现的核心所在。优质制造是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核心基础,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,以优质资源要素为保障,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、智能技术、工艺优化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,考虑“互联网+”、共享经济、制造服务等新模式、新业态的影响,精准把握客户需求,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。
  其二,推进优质制造,需要建立优质制造的架构系统。其架构系统主要涵盖五个维度,分别是质量技术基础、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、共性关键质量技术、优质资源要素和面向重点领域的应用。前四个维度主要体现了通过制造质量的进步促进效益的提升,面向重点领域的应用则力求推动行业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提升。
  其三,质量效益是优质制造的核心评价指标。制造强国质量效益的二级指标共包括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、本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、制造业增加值率、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、销售利润率等。优质制造的实施,不仅要有质量体系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等体现过程的指标,更要以结果为导向,从国际层面、国内宏观层面、产业中观层面建立一系列如质量出口溢价、市场占有率、全员劳动生产率、销售利润率等指标。这些以结果为导向的指标大多是基于质量效益的评价,由此可见,实施优质制造是当前制造业求质量效益的突破口。
  在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规划中,我国已实施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、工业强基工程、绿色制造工程、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。要实现我国制造业质量的根本突破、除了落实这五大工程,还需要根据“质量为先”的工作方针,针对制造业面临的共性和难点问题,加快实施优质制造工程,重点解决影响产品质量可靠性、稳定性、安全性、适用性等共性技术问题,推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协同发展,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。政策措施可从两方面推进。
  一是要把这些理念落实到民生重大工程上。通过实施一系列标志性的行动计划,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抓推进,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求突破。如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行动、提高婴幼儿奶粉质量信用行动、提高数控机床质量可靠性行动、提高中药质量可控性行动、提高高铁装备质量优势行动,实施高端检测仪器和计量装置国产化行动、实施特种设备和重要消费品国际对标行动、提升医疗器械质量效益行动和提升通信设备国际话语权行动等。
  二是制定“优质制造工程”的配套政策和保证措施。如加快建立完善各行业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制度,研究编制优质优价目录,实施优质优价,改革最低价中标的模式,彻底消除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、“优质不优价,市场很尴尬”等现象;开展“优质制造工程”试点示范活动,被评为优质制造的企业享受与高新技术型企业同等的待遇;对获得中国质量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;加强优质制造质量人才的培养,通过建立多层次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,改进技能型质量人才的福利待遇,培育工匠精神;加强质量文化的教育,增强质量危机教育,正面、广泛宣传中国知名品牌、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先进质量管理模式、大国工匠先进事迹,多途径提振国内商品的消费信心,形成全社会尊重质量的社会氛围。

  转自瞭望:http://page.palmtrends.com/show.php?id=Lmptl3glglM74

研究成果

参考资料

微信二维码

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