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16-11-02 01:05:20
作者:文/吕薇
全球制造业分工布局发生变化
其一,全球制造业占GDP的份额有所降低,国家集中度较高。尽管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有所下降,但趋于稳定。从国家分布看,美国、中国、日本、德国、韩国和印度六国占世界制造业GDP的60%。根据国家收入水平分类,中等收入国家的制造业占GDP比重最高,高收入国家次之,低收入国家最低,2013年分别约为20%、15%和9%。一些制造大国,如美国、日本、欧盟的制造业比重经历了较大幅度下降后,正在缓慢回升。亚洲国家的制造业比重较高,如中国、韩国和日本位居前三位;巴西、俄罗斯等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下降幅度较大。
其二,制造业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效率优势。波士顿集团分析过去10年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成本优势发生较大变化,大部分国家的制造成本在上升,有些国家依靠提高效率抵御成本增加,呈现以下特征:一是一些原本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国家制造成本增加,效率下降。在新兴国家出现分化,如巴西的制造成本最高,墨西哥的制造成本较低,低于中国;而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制造成本较大提升,已接近于美国;二是一些制造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提高效率,相对成本较低。如,美国的制造成本较低,在全球前10商品出口国中,除中国和韩国,其他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都高于美国。而过去被认为重视科学研究,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相对滞后的英国,制造业成本在西欧最低;三是综合成本影响制造业竞争力。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,但劳动生产率较低,能源、土地和物流等其他成本高于美国。
其三,成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,创新成为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动力。面对要素成本的上升,各国制造企业通过技术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生产力,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、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发展,全球制造业进入新一轮技术升级。德勤的全球制造业竞争指数表明全球制造业国家的动态变化。2010年起,中国的制造业竞争指数居世界第一,但美国正在与中国争夺制造业第一名。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区域布局正在调整。一方面,高制造成本的发达国家向高价值制造业转型,美国、德国、日本和英国等一些传统制造强国投资于先进制造技术,恢复竞争力。另一方面,马来西亚、印度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东南亚五国制造业崛起。
其四,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人才。根据德勤对全球主要制造企业高管的调查结果,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排序结果是:人才、成本竞争力、生产力、供应商网络、基础设施、财税政策、法律制度、市场规模、医疗保健和政府投入等,人才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。
中国制造业转型创新势在必行
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:土地、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增加,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减弱;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已经接近于警戒红线,长期积累的环境欠账亟待解决;人口老龄化,新增适龄劳动人口增长放缓,人口红利下降;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,从持续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期。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,前有堵截后有追兵,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美欧提出再制造;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,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,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中,中国制造业不进则退,必须采取积极对策,转变发展方式:调整结构、去产能、补短板、增效益。
当下,我国制造业的优劣势正在发生变化。根据德勤的调查结果,与美、日、德和新兴经济体比较,我国在成本、本地市场吸引力和政府投入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;基础设施、供应商网络、人才供应、创新政策、财税金融政策、能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居中;法律体系、医疗保健体系相对落后。
具体而言,我国制造业主要优势如下,一是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,产业链比较全,制造能力强;二是拥有巨大的市场,可以分摊创新成本,提高创新的规模效益;三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,中国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能力强,产业配套基础较好,产业链齐全;与发达国家相比,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多,成本相对低,在技能密集型产业有优势。
与此同时,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。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,但附加值较低;劳动力成本较低,劳动生产率较低,综合成本较高;制造业出口份额较高,但缺乏世界知名品牌,以贴牌生产为主;产品档次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,低端产能过剩与部分有效供给不足并存;企业创新能力不足,技术实力有较大差距,劳动生产率和高端技术密集商品出口占比偏低;基础工业相对薄弱,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大,劳动密集低端制造开始外移,要防止产业和技术空心化。总体看,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削弱,新兴技术制造业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降,因此,制造业的创新势在必行。
中国工程院的制造强国评价指标表明,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发展指标优先,质量效率指标滞后,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指标居中。因此,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效率,优化结构。
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长期任务,其目标是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经济结构,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,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。供给侧四大要素包括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和制度,要更多依靠制度改革和市场机制,提高要素质量,优化要素配置。目前,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。
制造业“三去一降一补”的重点是提高要素生产率。去杠杆是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、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的基础上,提高制造业资金利用效率。去产能是提高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,增加有效供给。目前,制造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,低端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,因此,要去低端过剩产能,实现两个“中高端”。一降的重点是降低制造业的综合成本,特别是降低税费和社会交易成本,提高劳动生产率。补短板则是要花力气补核心关键技术短板、基础工业短板、质量和品牌短板、创新的短板。
创新是第一驱动力,核心是增强产业竞争力。一方面,围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创新。一是针对生产率低,开展效率驱动型创新,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生产力。二是针对有效供给不足,面向消费者的创新,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。三是针对转型升级需要,以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,积极培育新兴产业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四是针对关键技术制约,突破核心关键技术,提高整体竞争力。另一方面,加强前沿技术创新,实现部分领域引领型发展,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。同时,要坚持开放式创新,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,加强国际合作,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要素资源,提高创新的效率。
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,要优化人才结构,加强持续教育,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适应性;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,吸引全球的优质人才;落实人才激励机制,建立多层级的人才政策;特别要发挥企业家在组织和运用创新要素中的作用,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。
适应创新链各环节的需要,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。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,扩大直接融资渠道;鼓励风险投资、中小企业融资等,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;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项目投入,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,突破创新链的瓶颈。
完善技术市场配套政策,健全知识产权交易规则,加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;加强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平台,培育专业人才,鼓励专业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和转化服务。
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能否从市场上获得收益,提高企业创新的动力就是让企业创新能够在市场上获益。有效保护知识产权,维护创新者的利益;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、严格统一执法标准和政府采购政策,打通创新产品、技术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通道;降低企业税费和综合成本,使创新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利。
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。转变政府职能,克服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、服务不到位的问题,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;建立公开透明、长期稳定的创新激励机制,形成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,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技术创新投入,发挥市场机制引导技术创新的作用。从跟踪、追赶到赶超和前沿技术创新,政府的作用不同,更多发挥市场选择的作用。对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要开放包容,允许先行先试,不能过早利用现行制度管、卡、关。
吕薇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、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