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16-07-28 10:24:29
作者:路甬祥
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,是引领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,实现经济转型升级、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,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绿色发展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头,是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主战场,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产业基石。
《中国制造2025》明确提出了到建国一百周年时,建成世界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路线图——主攻方向是两化融合、智能制造,根本目标是实现“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,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,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”。
“中国智造”已是必由之路
数字化、信息化是实现的基础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战略目标是加快两化融合,主攻智能制造;到2025年,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从目前的58%提高到84%,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从目前的33%提高到64%;实现“两提升、三降低”目标,即生产效率、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,研制周期大幅缩短,运营成本、产品不良率大幅下降。
加快推进智能制造,可实现复杂零件的高品质制造。在航空航天、船舶车辆等行业,许多结构复杂、加工质量要求高的零部件,采用在线检测、工况实时智能控制,可显著提升制造品质和效率。今天,智能手机、超级本、智能电视、机器人等金属部件也已多采用智能生产线实现高品质、大批量制造。
加快推进智能制造,可促进绿色制造。我国制造业能耗约占一次能耗的63%,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际水平20%~30%,三分之二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工业。智能制造采用最佳工艺方案,通过能耗物耗和效率的智能优化,实现材料循环节约利用、能源智能管理。将从源头促进绿色发展,支持实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34%,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%。
加快推进智能制造,可适应客户个性化、定制需求。可以按客户要求实现智能设计,依靠智能装备(智能生产线、机器人、3D打印等)和软件实现大批量定制,缩短交货周期,大幅提升企业的赢利和竞争能力。例如,青岛红领公司运用数字化、人体和版型大数据、智能信息物流等技术,实现客户个性化精准定制,生产周期缩短至7天,定制业务年均收入和利润增长均超150%,成为服装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成功案例。
加快推进智能制造,可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。依托智造知识、信息和网络带动促进设计研发、咨询管理、网络监控、数据分析、软件计算等服务创新,向价值链“微笑曲线”的两端拓展,提升制造产业链的整体价值,促进转型升级。
加快推进智能制造,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。根据UNIDO(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)的统计,2015年中国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约为美国的1/12、日本的1/6、德国的1/5,差距和提升空间巨大。通过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、数字制造+互联网、智能制造+云平台/云服务等举措,将有力支持实现“十三五”期间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7.5%左右,“十四五”期间增速6.5%左右。
加快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变
智能制造将有力支持中国制造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,提升全球竞争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,并有助于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。中国智造并不等于中国创造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核心是科技与产业创新。这是中国制造实现由跟踪模仿向“并跑—超越—引领”转变,由产业链、价值链低中端向中高端跨越,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。